李云涛 1979年生于山东淄博临淄,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家,无党派人士。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画集十多部。
“满园春”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繁花烂漫”获十二届全国美展天津展区铜奖。
李云涛画语录
我的创作理念的形成和我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我的故乡山东临淄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古齐国故都。儿时的记忆便是和小伙伴在田野王陵巨大的封土上,神道石兽、石人间嬉戏打闹。父亲喜爱收集古代的艺术品,家中随处都是古董、奇石以及各种画册、书籍。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培养了审美趣味与能力,对传统充满了敬畏之心。我的父亲是位山水画家,他说我出生的那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大雨下的天地间都混沌不清了。他便想起李清照的词作“天接云涛连晓雾”取其意我的名字就叫云涛了。这里面有他的希望与寄托,他希望我以后成为一个山水画家。但是天性使然自幼我就对花开花落,蜂飞蝶舞,鱼跃鸟翔无比的感动。父亲是无为而治的理念,从不过多的干预,尊重我的天性自然的发展,这给予了我广阔的空间。我想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在自然与传统的双重萌养下,热爱、敬畏传统便深深的植根于内心深处。
展开剩余91%李云涛课徒稿作品选
《写生稿一》 34x45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写生稿二》 34x45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写生稿三》 34x4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带着那份对花鸟画的热爱,我如愿考入中国花鸟画教学与创作的重镇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1906年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后几经易名1980年正式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为我国独立设置的八所美术学院之一。在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又留校任教,时至今日便再没有离开过这座百年名校。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深厚的传统和完备的教学体系,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的范例。以孙其峰、霍春阳、贾广健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的花鸟画艺术家,秉承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生命观。重视继承优秀传统兼具发展规律,鼓励转益多师兼容并蓄。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的教学主张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我也成就了我的花鸟画艺术。
《牡丹课徒稿一》 纸本水墨 2024年
《牡丹课徒稿二》 纸本水墨 2018年
《牡丹课徒稿三》 纸本水墨 2018年
《牡丹课徒稿四》 纸本设色 2018年
我以“取精用宏”为题写我对花鸟画创作的探索,也是在继承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去强调观念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深度创新。“取精用宏”一词出于《左传昭公七年》,其意为从大量材料中汲取精华,并应用于更加宏观的领域。我将这一理念延伸到我的花鸟画创作中成为我创作的灯塔。中国画是唯一以国家命名的画种,自然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与审美意趣。中国画历经千年的演变,时至今日依旧充满生机,历久弥新。我们汲取精华的过程,自然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自然。师法古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临摹,也是中国画学习的必由之路。明人《绘事微言》中有言,“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临摹古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获得笔墨技巧,更是师古人之心,透过笔迹去感悟古人的智慧。我的早期写意花鸟画作品受元明时期文人画影响较大。那时如饥似渴的临摹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等大师作品。每每深夜手捧徐青藤的画册,轻轻吟诵“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了。这时期我创作的《水墨花卉条屏系列》、《云烟之兴》、《秋池雁影》、《繁花烂漫》等作品,都是带着这样的心境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间接的体会与磨练自己的观物造象能力。
《花卉课徒稿》 纸本设色 2024年
《鸟类课徒稿》 纸本设色 2024年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中国画学习的不二法门。临摹是师“古人之法”;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是“自然之法”;创作是中得心源的过程,也就是石涛讲的“法自我立”的过程。把“古人之法”、“自然之法”融会贯通的过程,是不断主观化、纯粹化、语言化的过程。这也正是“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益益损损张驰有道。身为本科、研究生教学的一线教师,自然是要承担大量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的课程。作为青年教师长期以来担任着本科生的写生课程,连续多年带学生去山东、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写生,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也对写生有了很深的认知与感悟。我认为线描是中国画的基础,就如同素描是西画的基础一样。在教学与创作中我主张用铅笔线描的方法去画花鸟画的写生。中国画的线描与西方的素描、速写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素描写生是客观的再现自然,我把素描写生的过程比喻成照相机的调焦的过程,形象在整体的全面刻画中不断清晰。花鸟画的线描写生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穷理的过程。所谓物有常形亦有常理,物无常形亦有常理在常形与常理之间主观取舍意象造形。应该说中国画的造形强调的是主观的“造”而不是客观的“形”往往从一个局部入手,一生二,二生三,笔笔生法,每一笔都是相对实的。笔与笔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不是含混的,这就像中国书法中讲的“一点一字之规而一字通篇之准”所谓的书画同源这便是体现。由局部推出整体,便需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关照笔与笔之间的争让、开合、疏密、聚散、藏漏等关系。这个过程是主观意象组织的过程。不能被自然奴化,是“博观约取”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只”。写生不是照抄自然是“度物象相取其真”,通过取舍、概括、归纳最终把自然的形象升华成为艺术形象。我的作品《观物之生》就是根据我多年积累的写生稿,经过进一步的取舍、概括、归纳创作的,也是对沈周、陈白阳、恽南田写生正脉的致敬。在创作的过程中,翻看整理这些年的写生册,当时写生的情景历历在目,感受颇深。有几张写生稿清晰的记得当时的苦恼,反复画了多遍依旧不满意,苦恼于自己表现力的不足无法将当时的感受完全表现出来。几年过去了再看到这些写生稿时却有些莫名感动甚至觉得很生动也很真诚,这是在画室里闭门造车挖空心思想也不出来的。我想这不正是写生的意义所在吗?他不见得是完美的作品,但是那置身自然中的感受是鲜活充满生机的,而花鸟画的核心不就是满纸生机吗?
《白描写生稿一》 纸本 2025年
《白描写生稿二》 纸本 2025年
《白描写生稿三》 纸本 2025年
《白描写生稿四》 纸本 2025年
《白描写生稿五》 纸本 2025年
石涛讲“神遇而迹化”,艺术家要有高超的笔墨技巧与造形能力,方能把灵感抓住进而塑造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当然有的“神遇”不见得是现在遇到的,也可能是曾经遇到的萦绕于心而不能忘却的。我创作的水墨写意花鸟作品《草木本无意枯荣自有时》就源于童年时期农村生活的体验。草木逢春而生,每到放学或是假期就在田野里撒欢儿。草木有情,我则有知,我感受到草木那些许细微的生命。深深的童年记忆萦绕于心随着岁月流转不但没有淡忘反而愈发浓烈。那记忆中的闲花野卉也成为我历久弥新、反复表现的题材。花鸟画史中有“宫廷富贵”与“文人野逸”之说。我的这类作品往往多是以水墨写意的形式表现自然是偏于野逸之风的。“富贵”与“野逸”不是对立的,我认为二者既不能抵牾更不可偏废。我的作品《满园春》、《锦云香满镜》便是追求那种生于自然,起于无限,安于平常,超于象外的高贵的想象。《满园春》是我这几年创作的大景花鸟画系列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也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品采用“密体”的满构图,外紧内松的“井”字形构成惨淡经营于其中。画面主体的牡丹、玉兰采用没骨法与双勾填色法互用的技法,太湖石则以阔笔破墨的方法。整幅画中运用了写意、没骨、工笔等多种技法,背景则用石色重彩掏染技法,是典型的“宫廷富贵”画风。平实干净,充满生机,又不失富贵,这是我花鸟画创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判断花鸟画好坏的一个根本前提。
《芍药写生稿》 纸本 2022年
《写生稿》 纸本 2023年
《佛手写生稿》 纸本 2024年
《石榴写生稿》 纸本 2024年
《火焰花写生稿》 纸本 2025年
我主张工笔的写意性,我努力在工笔、写意、没骨之间找到契合点。我的很多作品尤其是大型创作都是兼工带写的风格。我画的一些很工细“密体”的作品都是用生宣纸创作,生宣纸的特性能尽可能保留笔墨的空灵,好的笔墨是透气的是有呼吸的是鲜活的。中国画的核心是“写意精神”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中国画的造型观是“意象”的,工笔画与写意画在传统中则称之为“密体”与“疏体”。我的观念是工笔画要远观是工笔而近看是写意。整体的构图、经营与刻画要缜密、森严、深入,细读画面的局部则是八面出锋,笔笔生发,空灵鲜活而有笔意。我们看宋代崔白的《双喜图》就是很好的诠释,野兔与喜鹊刻画入微,极其精妙;修竹枯木用笔爽利,笔笔生发,神采飞扬。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要远观似写意而近看似工笔。大写意最易表面、空洞、概念。容易有江湖纵横之气故不可一蹴而就,宏观上要恣意挥洒不受拘束;微观上要有可读性,要有精妙的、经得起推敲的细节的东西。徐青藤与八大山人的作品,看似是情绪化的表达,实则精妙绝伦,简而不陋,简而不失其华,约而不显其涩。
《课徒稿一》 纸本设色 2024年
《课徒稿二》 纸本设色 2024年
《课徒稿三》 纸本设色 2024年
花鸟画者,以摇曳性灵得造物神理,通过大自然的生机揭示人们的内在精神。对传统与自然的体悟与思考是没有穷尽的,悲于秋风,感于春华,唯有“取精用弘”厚积薄发,方能抓住平静中幻化的种种淡然情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松石图》 纸本水墨 2015年
《寿山石》 纸本水墨 2015年
《草木无意,枯荣有时》177x141cm 纸本水墨 2023年
《欢物之生》 184x167cm 纸本设色 2023年
《春涧》 136x68cm 纸本设色 2023年
《雨后牡丹》 136x68cm 纸本设色 2023年
《牡丹图》 纸本设色 2025年
《石榴图》 纸本设色 2024年
(来源:天美中国画)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