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与石河子大学“杏林关爱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基层服务践行团共赴白杨市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风掠过斑驳的哨所墙,魏德友老人静坐门前,那双布满沟壑的手轻抚着陪伴他半个世纪的旧收音机——五十余台被风沙摧毁的收音机,是他聆听祖国心跳的见证。当青年学子簇拥在这对“不换防的夫妻哨兵”身旁合影时,魏老只淡然一句“习惯了,这里就是家”,却让两校团队成员从老人沉静的目光中,触碰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千钧誓言。
步入戍边事迹展览馆,锈迹斑斑的军用望远镜、磨白的水壶和缠满胶带的收音机在展柜中静默低语。玻璃下八十余双磨穿的布鞋,蜿蜒成二十万公里巡边路的图腾,恰似魏老用脚步在国境线上镌刻的忠诚年轮。讲解员讲述的惊心往事——零下四十度暴雪中的生死跋涉、边境线上的无畏对峙,最终都沉淀为展板上“零涉外事件”的平静记录。而当女儿魏萍的羊皮鞭接替了父亲开裂的手掌,羊群继续游弋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时,团队成员蓦然读懂:所谓“活界碑”,正是用生命接力在无人区筑起的精神长城。
临别时草原长风浩荡,仿佛将魏老“青年该做更大贡献”的嘱托烙进学子心间。展览馆外,十三家单位共建的“红色矩阵”牌匾在阳光下闪耀,见证着戍边精神如何凝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因密码。塔大学子凝视着复原的“地窝子”场景,誓言以智慧边防科技浇灌这片热土;石河子医学生抚摸着巡边药箱展品,立志以仁心守护边疆生命线。当两校青年紧握双手约定共推“戍边精神云宣讲”,魏老收音机里的电波仿佛已化作新时代的讯号——这永不消逝的忠诚,终将由我们续写进万里疆域的晨曦。
发布于:北京市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